长征的史册上,湘江的血战与四渡赤水的奇谋广为人知。然而,一场同样决定红军命运,却时常被低估的战略性胜利——包座战斗,却鲜有人提及。这场战役歼敌五千余众,彻底拔除了红军北上路上的最后一道屏障。
1935年8月,红军将士刚刚从泥泞的若尔盖草地走出,疲惫不堪。前方,是国民党重兵布下的层层堵截,北上抗日的宏伟目标似乎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甘肃岷州,成为中央擘画的新战略核心。
绝境中的北望
彼时,红军右路军刚穿越湿滑的草地抵达班佑,人困马乏。红一方面军的先锋部队已显疲态,而担任后卫的红三军仍深陷草地泥潭。红军将士面临着物资匮乏与敌军围堵的双重压力。
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会议,目光锁定岷州,决意以此为中心,向东扩展,开辟新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这一战略部署,为红军指明了北上的方向。
包座,这个位于松潘以北的险要隘口,成为了红军向甘南进发必须跨越的障碍。这里地势崎岖,易守难攻,犹如一座天然的要塞。
国民党指挥官胡宗南,此刻正沉浸在控制松潘的自满中,他认为已经成功切断了红军北上的通道,将红军困在了川西北的深山草地之间。
然而,红军的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如意算盘。胡宗南随即紧急调集主力第四十九师,命令其火速驰援包座,企图在包座河谷地带彻底围歼红军,将他们永远困死在四川。
一着妙棋定乾坤
面对险峻的形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主动请缨,请求承担起为全军开辟北上道路的重任。这位久经沙场的将领深知,必须在敌援军到达之前,掌握战场主动权。
徐向前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亲身前往前线,仔细勘察地形,侦察敌情。他最终决定采取红军所擅长的“围点打援”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他将指挥所设在一处能够俯瞰战场全局的山头,以便随时根据战况调整部署。红军的兵力随即展开:红三十军第二六四团,担当攻击达金寺守军的先锋任务。
红八十八师和红八十九师的主力部队,则在上包座西北的茂密山林中设下伏兵,为二六四团的进攻争取宝贵时间。红四军第十师的任务是攻击求吉寺守军,并控制住关键的交通要道。
红一方面军第一军,作为预备队,在巴西和班佑地区保持机动,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而毛泽东,这位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则亲自向红三十军军长程世长和政委李先念等将领,详细交代了作战任务和注意事项。
伏兵巧设陷重围
1935年8月29日,战斗在清晨打响。红八十九师第二六四团率先对达金寺发起了猛烈攻击,这里驻扎着国民党独立旅第二团的一个营。
经过一夜激战,二六四团成功歼灭了敌军两个连,残余守军退缩到达金寺后山的碉堡中顽抗,等待援军的到来。红军暂时将其围困,达到了“围点”的目的。
8月30日夜,正当红军部署之时,敌第四十九师的先头部队第二九一团终于抵达达金寺南侧,与红军的警戒部队发生接触。
红二六四团并未恋战,在稍作阻击之后,便迅速撤到达金寺东北方向,成功地将敌军诱入预设的作战区域。胡宗南的援军,正一步步踏入红军精心编织的包围圈。
血战包座荡敌顽
1935年8月31日,决战全面爆发。胡宗南的第四十九师主力部队悉数进抵包座,其两个团沿包座河西岸背水列阵,另一个团则部署在包座河的东岸,形成了一个看似坚固的防线。
胡宗南本人亲自坐镇达金寺以南,督战指挥,他似乎对此次围歼红军充满了信心。然而,他并不知道,红三十军的主力早已抢先一步,在包座西北的山地间完成了伏击圈的构建。
下午3时,红军的攻击命令下达,战役瞬间进入高潮。红八十八师第二六八团,一支胆大心细的部队,竟然深入到敌军三个团的阵地之间,将敌军彻底分割开来。
与此同时,第二六三团在二六八团的协助下,对包座河西北侧的敌第二九一团发起了猛攻。短短一个小时内,敌二九一团便被全歼。
随后,红二六三团掉转枪头,直扑南面的敌第三八九团。红九十师第二六七团则从敌军左翼实施迂回包抄,切断了敌军的退路。
第二六四团从正面进攻包座河东岸的敌第二九四团,四面八方的攻势让敌军陷入绝境。在原始森林的复杂环境下,红军将士发挥近战肉搏的优势,迅猛突击,务求速战速决。
激战持续到傍晚,敌第四十九师大部被歼灭。达金寺后山高地的两百余名残敌,在弹尽粮绝后,接受红军劝降,最终缴械投诚。
历史回响
包座一役,红军共歼灭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包括此前包座地区的守敌在内,总计五千余人。这场胜利为红军带来了丰厚的战果,缴获机枪五十余挺,各类枪支一千五百余支,以及大量的牛马、粮食和弹药,有效补充了红军在长途跋涉中的巨大消耗。
然而,胜利也伴随着牺牲。年仅二十四岁的红十师师长王友钧,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亲自端起机枪掩护部队冲锋,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
此役,不仅为红军北上彻底拔除了“最后一颗钉子”,更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生命通道”。它彻底打掉了胡宗南的嚣张气焰,也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困死在草地泥潭中的阴谋。
甘南门户大开,使得川陕甘根据地得以连接成片,为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对这场胜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四方面军官兵英勇善战,打得顽强!”
包座战斗,这场在长征后期鲜为人知的关键战役,以其精妙的战略预判、灵活的战术运用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在绝境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生路。它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更是红军在劣势中求胜、在困境中奋进的生动写照。
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