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关注的目光再次集中,咱们中国科技圈拿出了一把“杀手锏”。
最近,中华太钢集团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特种手撕钢成功实现了批量生产,突破了0.015毫米的制作工艺,这在高端材料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样的材料让人仰慕已久,不仅厚度几乎逼近极限,抗疲劳弯折次数超过50万次,被看作折叠屏和磁悬浮电缆底座的必备材料。随着国产替代的落地完成,各相关部门迅速停止了价值1.64万亿的特种钢材进口,业内的共识是:这种高端尖端的手撕钢,将会被永久禁止出口到欧美。
之前,华为的“三折叠”出货量一路高歌,让西方的科技公司都望尘莫及。为了抢回市场份额,苹果匆忙推出了折叠版的ipad和iphone,但反应平平。他们最缺的材料,正是全球最薄、最耐折的中华手撕钢。而我国家的一纸禁售令,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打算。
为什么中方突然果断亮出底牌,态度变得这么坚挺?其实,这背后藏着一段受尽欺凌的过去。
白头鹰:“让他们活上一百年,也别想搞出啥东西来。”
之前,美方为了阻碍中方产业升级,几个套路连连用。一开始,把华为的“长公主”扣押当作人质,胁迫他们放弃5G通信技术;接着,又断了“手机操作系统”的供应,想搞得华为手机变成废铁。
就在华为开始量产折叠屏的时候,华尔街一声令下,要求日本供应商把0.02毫米手撕钢给断供。那会儿国产的最高规格还达不到这标准,差点就弄垮项目了。更没想到的是,在美国怂恿之下,日本联合德国厂商,把手撕钢的价格炒到每吨三百万天价。
那些年里,我们花出去的冤枉钱累计达到1.64万亿,巨额利润都被别人轻松拿走了。
类似的困难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跟生命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我国一直处于垄断状态。拿1.5T核磁共振仪来说,由于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长时间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进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普遍在800万到1500万之间,有些紧缺型号甚至超过4000万,后续维修的花费更是西方电工企业的摇钱树。
每一年都像卡在喉咙上一样难受,呼吸变得异常吃力。
我们成功开发出了史上最薄的手撕钢,性能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第一名。
很明显,西方低估了中方打破垄断的决心和勇气,困境很快得以扭转。2022年,中华太钢集团经过一千多次反复试验和调整,数千名工程师的科研付出,终于实现了0.02毫米特种钢的批量生产。到2025年,中原大地再创新高——特种钢的厚度缩减到0.015毫米,刷新了世界纪录。
如今,这种特殊材料已经跨足多个高端领域,不光在手机折叠屏上展现实力,还应用于柔性太阳能模具、卫星零部件的防护层、高铁用电缆材料这些方面。而且,它的柔韧性和抗腐蚀性能,比国外的产品都要强得多。
苹果原本以为中方会像以前那样忍耐,把成果换成钱,但没想到迎来一盆冷水——中方宣布对西方实施技术封锁,彻底让欧美无望获取相关技术,在市场上逐步败退。
这会儿,华为抓住了难得的黄金时期,迅速在折叠屏市场展开攻势,市场份额直线上升到50%以上。它推出的多款折叠屏产品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火起来,把苹果和三星打得节节败退,在这个领域的开拓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在中国科研人员的默默努力下,国产技术迎来了大规模的突破。国轩高科成功攻克准固态电池技术,单程续航达到了超过1000公里;复旦大学率先研发出了全球首个二维芯片,打破了传统芯片的限制,为追赶甚至超越国际竞争提供了可能。军事应用方面,航空液氧甲烷发动机自主研发成功,能量消耗下降了七成以上;曾长时间被国外垄断的生命科学领域,也迎来了重要突破——新研制的“原血清”产品,有望缓解国内心脑血管老化引发的老龄化难题。
随着国产产品不断崛起,那些曾经垄断我国市场的高科技外企,现在也只得眼睁睁地让出份额。那些靠着市场优势躺着收钱的日子,基本上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对技术泄露要严加防范,态度一直保持坚决不动摇。
0.015mm 的特种手撕钢一旦顺利实现量产,国际市场就开始盯上这项技术优势,一个接一个地跑来下订单。
靠昔日垄断地位抬高价位的日本和德国厂商,因为失去了技术优势,市场收入迅速缩减,短短一年内就亏损了1万亿元。虽然欧美企业多次通过“白手套”——绕过第三世界直接采购,但为了严防技术外泄,我国态度坚决,一直没有放宽限制。
从超薄特种钢的实际应用到原血清的攻关,再到国产核磁共振机实现质的飞跃,每一次的成功都在证明——只有把握核心技术,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人欺负。
段浩杰,太钢集团的总工程师,面对小央的采访时谦虚地说:“虽然我们曾取得一些成就,但那些都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不少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
股票配资平台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